写作助手|苏轼的三友(二):柱石之寄
2023-03-06 12:20:27   中国青年报

张元干曾在苏轼的一幅《木石图》上题跋:“玉局老仙天下人,平生爱与石传神。长江绝岛风涛里,千古常令墨色新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玉局老仙就是苏轼,他曾任玉局观提举职务。这首诗里写东坡所画的石头,屹立于长江风涛之中,有中流砥柱之概。

石,是山的缩影,保留着山的坚毅和刚挺,蕴含着山的峭拔和奇崛。

苏轼的生平志向,是要治国平天下的。

1037年1月8日,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。有歌谣说:“眉山生三苏,草木为之枯。”还有传说:“蜀有彭老山,东坡生则童,死则青。”都说是他把眉州的灵秀之气都汲取走了,所以他一出生草木枯萎,山都秃了。

苏轼10岁时,母亲程氏教他读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,不禁叹息起来。在党锢之祸中,范滂被陷害处死。范母说:“儿今日能和李膺、杜密齐名,死有何恨?儿既然享得美名,又要长寿,哪里能兼得!”苏轼说:“如果我也学范滂,母亲会允许吗?”程夫人慨然答道:“儿如果能做范滂,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母吗?”

21岁时,苏轼与父亲、弟弟一起入京参加考试。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,因为苏轼的文章太出色,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才将他降为第二名。后来他感叹道:“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!”仁宗皇帝看了苏轼、苏辙兄弟的应试策论,也欣喜地说:“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。”

苏轼以深厚的学问功底,将孟子的“浩然之气”和禅宗、道家思想融汇,涵育成圆通无碍的修心大道。他因此具有“浩然天地间,惟我独也正”的自信,因此而具有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无畏。他的一生作为,都以此为根柢,都因此而能历千百劫而坚韧不拔。

公元1100年7月4日,63岁的苏轼在贬谪海南几年后,终于得以奉旨内迁。不巧陆路遭遇水灾,桥梁断绝,只好改走海道。夜半行到廉州,一叶孤舟漂于茫茫大海,天水相接,星河满天。他自叹世路艰辛,生死一线,又想到自己撰写的《书传》《易传》《论语说》都在船上,世上再无抄本,叹道:“老天不会让我就这么走的,一定能渡过这一关!”

靠着这样的底气,他心怀苍生,济世安民,走到哪里,就用风雅的诗文润泽哪里,就把出色的政绩留在哪里。杭州西湖有个风雅的“西子湖”别名,是他给取的。苏堤春晓、三潭印月两大胜境,是他创造的。如果不是他的辛苦经营和品牌加持,西湖可能淤塞,荒废成一泓萧索的池水了。

在徐州,黄河上游决口,又逢连日暴雨。苏轼以一声“我在城在,决不让徐州毁于洪水”的坚定承诺稳住民心,并亲赴军营劝动禁军参加抗洪,自己则布衣草履,结庐城上,带人筑起长九百八十四丈、高一丈的长堤,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的徐州终于脱险。

被贬黄州时,他职权很小,也利用自身影响力奔走呼号,抵制溺杀婴儿的恶俗,带头捐出微薄的俸禄,并向富人募捐,成立“救儿会”,挽救了许多幼小的生命。

在当时最荒蛮的海南儋州,他教给当地百姓医学、农业知识,还设坛讲学,洒播文明的火种,海南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他的亲传弟子。

……

“玉德金声寓于石”,这是苏轼人格的底色。

特邀编辑:董学仁

来源:中国青年作家报

关键词: 他的一生 百姓医学 中流砥柱 三潭印月

上一篇:触摸屏原理是什么_手机触摸屏原理简介
下一篇:最后一页